二季度以来,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制造业PMI在2月份达到52.6%的阶段高点之后持续下行,5月份跌至48.8%;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6月份以来情况出现边际改善,6月份、7月份制造业PMI分别为49%、49.3%,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从细项看,新订单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反弹较明显,制造业行业景气面有所扩大,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筑底回升。
我们要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制造业PMI仍处于收缩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处于扩张区间但有所回落;出口压力加大,新出口订单连续3个月在收缩区间;地产销售深度调整、基建投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内需指标依然偏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效益下降,应收账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推动制造业稳步回升,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企业降本提效、开拓挖潜,寻找更多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政策支持,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多项政策措施,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要加强政策措施储备,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要继续挖掘需求潜力,提高消费对工业稳增长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扩内需是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服务消费恢复较快,但商品消费不及预期,对制造业带动作用减弱。要抓好政策落实,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制造业恢复。我国家电更新消费潜力巨大,每年应报废家电规模据估算超过2亿台,可加快完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释放群众消费需求。还要继续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健康养老、智能体育产业。另一方面,外需是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疫情期间,出口的高速增长有力支撑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增长较快,要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拓宽出口运输渠道,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升。大力开拓多元市场,推动一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项目建设和经贸合作。
大力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投资是制造业供给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先行指标。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快速发展阶段,新技术广泛渗透,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都会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同时,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相关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要统筹用好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启动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进度。继续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扩大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提升助企纾困政策精准性,打好降成本“组合拳”。可考虑进一步加大社保政策支持力度,针对部分经营困难行业企业,适时临时性调低五险一金征缴率或者社保缴费基数低限。应收账款拖欠问题是导致制造业企业流动性紧张的突出问题。要持续加强清欠工作力度,除地方财政“三保”支出外,应明确将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的民营企业账款作为优先支付内容,同时加快建立长效欠款清欠机制。当前涉企收费有抬头迹象,要把涉企收费负面清单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随着市场逐步调整和政策效应显现,下半年我国制造业有望筑底企稳、回升向好。
暑期以来,制定“货运增量”专题方案,确保电煤运输高效、通畅,全力做好“迎峰度夏”电煤保供工作。浩吉铁路日均开行煤炭专列63列,总计发送煤炭301.49万吨。
中国铁路太原局发挥大秦、瓦日等重载通道作用,加大电煤保供运力投放,日均发送煤炭25178车,累计发送量达5870余万吨。其中,大秦线22天突破120万吨、3天突破130万吨。
黑龙江铁路部门利用夏季铁路运力相对宽松和煤炭价格低位运行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冬煤夏储工作。中国铁路哈尔滨局日均完成电煤装运3509车,同比增长30.7%。
最新统计,暑运期间,国家铁路共发送电煤1.25亿吨,全国371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可耗天数保持在25天以上。累计发送粮食967万吨,同比增长16.9%。国家铁路共完成货物发送量3.24亿吨、日均1045万吨,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
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当前新疆正推动煤化工延链补链拓链强链。
煤炭产销持续增长
迎峰度夏,现在正是电力保供关键期。新疆各大煤炭生产基地正奋力采煤,保障发电用煤。
“现在,平均每天销售3.3万吨煤,同比增长30%。”河南能源新疆分公司销售科副科长宋志远说,公司跟疆内外电厂签订了保供协议,生产的煤炭八成都要供应给电厂,当前正是保障电煤供应关键时期。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近年来,包括河南能源新疆分公司在内的一批煤炭生产企业,煤炭产销融入到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中,出疆销售的煤炭,很大一部分都卖到了电厂。
哈密市是“疆煤外运”前沿,广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生产的煤炭已选销到全国各地。为提升“疆煤外运”运输能力,今年以来,新疆铁路部门深挖兰新铁路、临哈铁路、格库铁路“一主两辅”通道运输潜能。上半年,新疆铁路煤炭运输量达6274万吨,同比增长8.5%,其中“疆煤外运”2652.1万吨,同比增长13.8%。
近年来,哈密市煤炭产销持续增长。记者从哈密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上半年,哈密市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6900万吨,同比增长35%。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
近日,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这将是第五条“疆电外送”通道。
截至目前,“疆电外送”已形成“内供四环网、外送四通道”的主网架格局,外送范围覆盖重庆、江苏、四川、湖南等20个省区市。“疆电外送”工程带动了新疆煤炭、风、太阳能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煤是化工之母,以煤炭为原料,不断延伸产业链,可生产出成百上千种产品。
今年6月,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一期4万吨/年聚甲醛生产线装置投料试车,7月9日生产流程全部打通,产出合格聚甲醛产品。“聚甲醛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广泛用于汽车、电子、电器等领域。”新疆新业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金荣表示,未来将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煤化工向高端化、低碳化、多元化发展,让一块煤实现更高价值。
“立足资源禀赋,新疆煤化工得到快速发展。”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原材料工业处二级主任科员贾依娜说,特别是国家提出“三基地一通道”建设,明确定位新疆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后,煤化工项目投资力度加大。
经过多年努力,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规模、产品产量持续扩大,初步构建起以准东、吐哈、伊犁等为主的煤化工产业发展集聚区和以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1,4-丁二醇、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等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格局。
截至2022年,新疆(不含生产建设兵团)煤制天然气产能达33.75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达68万吨、煤制BDO产能达52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达40万吨。
加快建设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新疆全力支持煤化工延链、补链、拓链、强链,下一步还将推进国能、中煤哈密煤化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山东能源集团80万吨烯烃项目、东明塑胶80万吨烯烃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推动新疆煤化工产业链健康稳定发展。
“吃干榨尽”绿色发展
黑色煤炭,绿色生产。为将一块煤炭“吃干榨净”,今年3月广汇能源首期“1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CCUS)项目”试运行,产出合格液态二氧化碳。
这些二氧化碳是煤制甲醇过程中排放出来的废气,现在广汇能源将其变废为宝,用于周缘油田驱油。“首期项目的实施,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使周缘油田原油采收率提升20%以上。”广汇能源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阳贤说。
目前,该公司正加快推进300万吨/年CCUS项目前期论证,待条件成熟后适时启动建设。
为实现煤化工绿色发展,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正推进二氧化碳利用项目。“计划将煤制天然气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利用起来,与光伏制氢产出的绿氢反应,合成甲醇。”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制气项目总工程师赵红光说。
该项目位于伊宁市苏拉宫工业园区内,一期已开工建设。届时将通过30公里长的二氧化碳长输管道,将捕获来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工业园区。二期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以甲醇为原料生产碳酸二甲酯、可降解聚合物以及氨纶等高附加值产品。
自治区工信厅还将推进准东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哈密国家级现代能源与化工示范区建设,引导支持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构建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未来可期。
二季度以来,受国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制造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制造业PMI在2月份达到52.6%的阶段高点之后持续下行,5月份跌至48.8%;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企业经营效益下降,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6月份以来情况出现边际改善,6月份、7月份制造业PMI分别为49%、49.3%,连续2个月小幅回升。从细项看,新订单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指数反弹较明显,制造业行业景气面有所扩大,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筑底回升。
我们要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制造业PMI仍处于收缩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处于扩张区间但有所回落;出口压力加大,新出口订单连续3个月在收缩区间;地产销售深度调整、基建投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内需指标依然偏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效益下降,应收账款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推动制造业稳步回升,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靠企业降本提效、开拓挖潜,寻找更多新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政策支持,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多项政策措施,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要加强政策措施储备,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要继续挖掘需求潜力,提高消费对工业稳增长的支撑作用。一方面,扩内需是基础和关键。今年以来服务消费恢复较快,但商品消费不及预期,对制造业带动作用减弱。要抓好政策落实,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制造业恢复。我国家电更新消费潜力巨大,每年应报废家电规模据估算超过2亿台,可加快完善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体系,释放群众消费需求。还要继续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加快培育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健康养老、智能体育产业。另一方面,外需是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疫情期间,出口的高速增长有力支撑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增长较快,要支持企业建设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拓宽出口运输渠道,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升。大力开拓多元市场,推动一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项目建设和经贸合作。
大力提振制造业有效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投资是制造业供给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先行指标。我国正处在产业升级快速发展阶段,新技术广泛渗透,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都会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同时,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相关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要统筹用好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启动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进度。继续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扩大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提升助企纾困政策精准性,打好降成本“组合拳”。可考虑进一步加大社保政策支持力度,针对部分经营困难行业企业,适时临时性调低五险一金征缴率或者社保缴费基数低限。应收账款拖欠问题是导致制造业企业流动性紧张的突出问题。要持续加强清欠工作力度,除地方财政“三保”支出外,应明确将地方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拖欠的民营企业账款作为优先支付内容,同时加快建立长效欠款清欠机制。当前涉企收费有抬头迹象,要把涉企收费负面清单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随着市场逐步调整和政策效应显现,下半年我国制造业有望筑底企稳、回升向好。
今年以来,企业生产稳步推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2.6%,降幅较4月份收窄5.6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收窄,企业利润呈现稳步恢复态势。6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1,比上月上升0.2点,结束连续3个月下降态势,且高于2022年同期水平。
从行业层面来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研究室主任乔宝华表示,今年1至5月,我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有20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较一季度加快或降幅收窄,行业增长面和改善面分别为63.4%和48.8%。其中,电气机械、汽车制造、铁路船舶、仪器仪表、有色、化工等行业同比增长6.9%-15.7%,两年平均增速领先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是拉动工业生产企稳回升的重要行业支撑。
不过也要看到,工业经济仍面临增长动力不强、需求不足等问题。乔宝华说,国际市场方面,全球需求萎缩加大出口下行压力,部分领域跨国公司加速调整全球布局;国内市场方面,内需仍有待进一步恢复,需求不足拖累价格下行制约效益改善,企业投资信心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从下阶段看,工业生产仍然面临一定压力。但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建成了全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配套较为完善,具备良好的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要加快工业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抓住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近期多方正积极部署,释放加大力度稳增长的信号。
7月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要求,“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一批针对性、组合性、协同性强的政策措施”“深入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改进政策举措,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等。
根据国务院部署安排,近期多部门接连召开相关企业座谈会或圆桌会,听取企业经营情况、问题诉求及意见建议。
其中,针对工业领域,工信部7月6日、7日连续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圆桌会议,面向电子、石化化工、钢铁、装备制造、汽车、食品、轻工纺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平稳运行、促进专精特新发展进行深入交流,并明确要“健全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认真研究企业提出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提出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等。
持续加强政策供给,还将进一步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工信部此前提出,针对机械、石化、轻工、汽车、电子等支柱行业,分业施策、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措施。支持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增长目标。
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势头,离不开进一步释放产业升级动力。国家统计局、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5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8%;航空航天器及设备、智能车载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9%和33%,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和53.6%。目前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9.4%,累计培育出1700余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更多支持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包括“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5G、千兆光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等,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在业内专家看来,系列举措和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有望进一步稳预期强信心,持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随着稳增长举措持续发力见效,企业生产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新产业、‘数实融合’成为增长新动能,对工业生产支撑不断增强。”乔宝华建议,下一步通过放宽新兴领域市场准入、加强项目用地保障、投资便利化等措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盛朝迅表示,发展新兴产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孕育成长壮大的过程。要持续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补短板、锻长板,对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形成有力支撑。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方面积极推动稳投资政策落实见效。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投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投资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各地区加强制造业补链强链,有力支持制造业投资。前10个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7%,制造业投资增长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超过40%。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较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5%,比1—9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回升。随着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有效投放,交通水利、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回升。前10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连续6个月加快。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近日发布《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认定办法(暂行)》(下称《办法》),山东将每年认定一次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每三年复核一次,通过构建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内,拥有若干产业高端、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和管理科学的制造业企业及科研院所、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等关联机构,通过协同创新与相互合作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目前,山东有潍坊动力装备集群、青岛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办法》明确了申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七项基本条件,具体包括产业定位高端、产业集聚度高、产业带动力强、协同创新面广、促进组织规范、开放合作高效以及安全生产约束性条件。其中专门提到,集群要拥有相对集中的“专精特新”、制造业单项冠军、高新技术等成长性较强的优质企业,能够引领产业绿色低碳、数字赋能发展方向,主导产品特色鲜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
推荐参加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原则上须从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产生。根据《办法》,山东将建立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储备库,确立省级统筹规划指导,市级具体推动落实的培育管理机制,引导各级工信部门在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项目申报、平台创建、认定评选、政策扶持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行动态管理,集群专项行动方案的科学性及落实情况将作为复核的重要参考。
自然资源部微信号消息,7月5日,2023中国探矿者年会在郑州召开,会议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发挥地勘队伍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主力军作用”为主题。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南省省长王凯致辞。
王广华指出,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充分认识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大意义。地勘单位、矿业企业要心怀“国之大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去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工作方案,突出紧缺战略性矿产,强化基础地质工作,优化找矿布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全面推进绿色勘查,与各级政府、地勘单位、矿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王广华强调,今后五年,自然资源部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重要矿产产能提升、加强矿产资源储备三大重点任务,力争实现关键指标显著提高、重要矿产找矿增储取得新突破、矿产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取得原创性突破四大重点目标。当前要聚焦目标任务,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和紧缺战略性矿产勘查,加快推进重点矿业项目审批,大力推进科技攻关,加强政策供给,引导和拉动市场主体参与矿产勘查工作。
王广华表示,广大地质工作者要弘扬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发挥主力军作用,努力找大矿、找好矿。地勘单位要找准工作定位,主动承担任务,积极开展战略性矿产调查,提出区块建议。矿业企业要牢牢抓住重大机遇,探索谋划探采一体的发展模式,延长产业链,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为增储上产贡献力量。
知识化。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科技持续创新以及生产活动的技术、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看,知识密集型产业部门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产业链构成看,知识密集型产业链环节的比重不断提高。制造业的产品架构、生产过程复杂,知识密集型特征尤其显著。在全球产业分工高度深化时期,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按照各自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分工,制造业的知识化在发达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涌现,其中不乏颠覆性技术和对国民经济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通用目的技术,这不仅会进一步推动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出现并快速发展,而且将使既有产业部门的知识密集度进一步提高。后发国家制造业的知识化具有更大提升空间。
数智化。数字技术是典型的通用目的技术,蕴含着巨大的赋能力量,正在向数字经济之外的国民经济行业扩散、融合,使各个行业在创新能力、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环境友好程度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已经成为各行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是基础性的数字技术,也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制造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即制造业的机器设备、生产系统拥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能力。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是全方位的,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而且体现于企业内部的全领域、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所处的全商业生态。
低碳化。在碳减排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产业的碳排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低碳竞争力已经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低碳化发展,一方面对制造业形成更大约束,另一方面也为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对此,各个制造业部门需要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从而减少碳排放。同时,制造业还需要为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持。
服务化。传统的制造业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加工和再加工,向社会提供各种物质产品。随着制造业产品架构日趋复杂,用户需求也趋于多元化、个性化,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基于制造产品的能力积累,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制造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从一次性获得产品销售收入转向持续性获得服务收入。
提升关键方面能力
技术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存在差距。我们既要抓紧缩小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又要积极适应世界制造业知识化、数智化、低碳化、服务化的趋势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以下几方面能力。
一是基于综合成本优势的制造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依托丰富的劳动年龄人口、较低的工资水平,形成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但近年来,制造业的传统优势逐步减弱。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不仅取决于工资、土地等要素价格,良好的基础设施、细致的产业分工、完善的产业配套、高素质的劳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限制了其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变为产品价格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拥有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产品服务等方面仍具有较低成本,因而在中高端产品中的价格优势依然非常明显。因此,我国制造业应尽可能保持劳动密集型环节和产品的价格优势,同时形成更加综合的、体现在中高技术产品上的成本优势。
二是基于产业生态的产业链掌控能力。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产业在全球生产格局中的地位。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各国参与全球分工的原则由原来的效率优先转变为效率与安全并重,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产业链掌控力源于本国重要产业以及这些产业所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水平,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生产企业、上下游供应商和服务商、研发机构、生产性服务企业等构成了一国的产业生态。在这方面,我国制造业需要补足重要产业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短板,通过提升产业自主可控水平、完善产业生态来保障产业链畅通和制造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引领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成熟、应用、扩散,进而催生新产业新产品。在这些前沿技术及其所形成的新兴产业领域,世界各国处于相似的起跑线上,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产业化实践等方面都面临高度不确定性,这为后发国家提供了赶超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能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抢占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可以通过在新赛道和重要产业链上建立领先优势来增强产业链安全。因此,我国制造业需要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对新兴产业的引领能力。
四是基于关键要素的价值获取能力。生产要素是任何一个产业上游的竞争条件。初级生产要素是先天得来或只需要少量投资就能获得的,供给一般非常丰富,因而以初级生产要素为主要投入的企业,其溢价能力较弱,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取具有较高门槛,需要经过持续投资、开发而获得,能够提供充裕的高级生产要素的国家以及掌握高级生产要素的企业比较有限,因而以高级生产要素为主要投入的企业,其溢价能力很强,增加值率和利润率较高。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需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升级,产业发展要从以初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转向以高级生产要素投入为主。随着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入,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要高度重视制造业及相关领域数据的生产、传输、储存、交易、加工、利用,通过对数据要素的开发和掌控,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价值链掌控力和价值获取能力。
瞄准重点领域发力
我国制造业升级需多头并进,兼顾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做强做优以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积极应对生产成本上涨,既要抓住数字技术不断成熟且向制造业扩散应用的机会,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与环节的应用,又要根据我国地区间要素禀赋异质性大的特点,促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从东部地区向要素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尽可能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成本竞争力。同时,通过改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营销传播,生产和销售质量更优、品牌影响更大的中高端产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工艺流程,调整能源结构,协同推动绿色化数字化转型。
促进高技术产业做强做优。高技术产业增速快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在我国制造业结构中的比重呈不断提高趋势,但在技术水平和结构上依然存在短板。对此,要扩大中间产品的供给能力,通过加大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研究的投入,向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更高的中间产品领域攀升;提高终端产品的技术水平,全面增强终端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产品性能;增强复杂产品的集成能力,提高产品架构的开发设计能力,增强对全球供应链中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商的吸引力,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用好超大规模人口、国土空间、经济体量和超大规模市场等方面优势,推动技术突破和迭代升级,推进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中市场前景好、增长速度快的细分市场做大规模、提升水平。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应综合技术发展阶段和应用前景进行研判,选择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景巨大、具有基础性影响的领域进行前瞻布局,通过在研发投入、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技术突破,推动未来产业的形成及其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
国铁集团运输部负责人介绍,此次调图是铁路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客货运输市场需求,对运输组织做出的一次全面系统调整。新图实施,将显著提升我国铁路网的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进一步优化客货运输产品供给,为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提供可靠支撑。
在货运方面,将大力增开货物列车,提升铁路保通保畅能力。优化主要干线列车开行结构,进一步提升出疆、入关货运能力,增加兰新、沈山、浩吉、京九铁路等主要货运通道货物列车98列,其中兰新铁路增加22列,保障疆煤外运、北煤南运、北粮南运需求;加大电煤保供运输力度,对发电企业用煤需求实行运力倾斜,为各地迎峰度夏提供保障。
同时将增开直通快运班列24列,进一步提升班列运行品质,助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开行乡村振兴班列15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优化跨境货物列车开行方案,利用新增口岸增开中欧班列4列,增开中亚班列3列,开行总量分别达到86列、39列,保持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铁路跨境货物列车稳定开行,服务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外贸保稳提质。
此外,本次调图还将扩大京津城际铁路和广深港高铁运能,增开进出东北高铁列车,西部铁路提质运营,压缩普速旅客列车运行时间,提升客货运输服务品质。